又是一年开学季,秋意袭来,大理大学的校园里又充满了学生们活跃的身影。高年级学生轻车熟路奔向宿舍,新入学的大一新生则在校园里开启了人生的新阶段。告别了管理严格、消费较少的高中时代,作为新入学的大学生,他们对未来的消费、理财有什么想法?已在大学待了几年的学长学姐们,又对自己的生活费有什么规划、对花呗、信用卡等借贷产品有什么看法呢?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趁着开学季,走进大理大学校园,一探究竟。
大一萌新
没规划过生活费,想用就用
“开车来的,家长送到门口了。”“爸爸妈妈自驾送来的。”……初入大学校园,许多新生都是由家长送到了学校。记者在问及带了什么生活“装备”时,如被子、枕头、床上三件套等,今年就读2021级临床药学的新生李坤霖表示:“什么都带齐了。”就读2021级新闻学的尤柔媛也表示:“啥都从家里带来了。”从家中带来的诸多生活“装备”无疑大大减轻了新生们的经济压力,那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生活费又是什么情况呢?
在与新生的对话中,记者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生活费在1000元~2000元左右,既有按每月给的也有按学期给的。有一部分学生表示还不熟悉大理的物价水平、消费水平,所以生活费还没有定,先体验一个月再说。也有学生还在用家长高考后给的奖励金,“大概会给我1000多元吧,还在用考上大学之后家长给的奖金,以后应该会按月给。”而在是否会勤工俭学做兼职的问题上,绝大部分学生都表示了有勤工俭学的意愿,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体验社会、赚取生活费为父母减轻负担。
但在对生活费的规划分配上,大部分学生都表示没有规划,没想过这个问题,都是想用就用,还有一位同学在采访时说:“吃饱就行,生活费应该大部分会用于吃饭。”
学长学姐
消费观念形成,愿为兴趣爱好买单
相比于新生,在大二之后,高年级的同学们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对于生活费的规划已比较清晰,在勤工俭学和理财产品等方面也有了涉猎,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消费观念。
与新生相似,高年级同学的生活费也普遍是在1000元~2000元之间,但许多同学都有勤工俭学的经历,有的同学则一直坚持靠勤工俭学来补贴自己的生活费。有的同学选择在学校图书馆做老师助理,有的同学选择在门店兼职,有的同学选择投资基金等产品进行理财,还有的同学自己开了网店做生意。
在生活费规划方面,大部分同学主要支出在一日三餐的花费,部分同学还有服饰、追星的需求,也愿意为自己的兴趣爱好买单,为之花费一定钱财。一些同学在谈及近期最想要购买的东西时也开始提及一些品牌,在买过最贵的东西上,也多是名牌球鞋、饰品、相机等。
在是否使用花呗、借呗、信用卡等借贷产品的问题上,大部分同学表示自己用过,但不会长期使用,认为“偶尔急用时用一下”;也有同学表示这些东西很不好,自己已经停用了,“觉得超前消费这种不太好,大二时欠了好多,后来还上了”;有少部分同学表示“从来不用,个人不太喜欢用,因为会形成一种依赖”“不用,反正就是控制好自己”“不使用,我个人认为花呗看起来满足了一时所需,但稍有不慎,就可能负债累累”。
学校
理性消费,远离非法借贷
大学生涯是学生开始慢慢接触社会,进行自我管理的开端,在他们消费观形成的过程中,学校的物价水平怎么样、是否让他们的生活有压力,学校在消费观的教育中又起到了哪些作用呢?
“学校目前两个小区共有9个学生食堂,物价情况平稳。平均下来,学生一餐下来大概7元左右。”大理大学食堂管理员里从军表示,学生组成了食堂民主监督委员会对食堂的物价和菜品等进行监督,目前对于食堂的物价水平较为满意,基本没有出现关于食堂物价的意见。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