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教育扶貧:從輸血式走向活血式
江蘇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西愛心天使”支教團隊在江西老區開展教育扶貧受訪者供圖
日前召開的教育扶貧國際研討會上,教育部副部長田學軍說:“普及有質量的教育是消除貧困的關鍵基礎。我國實施精准扶貧方略,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將教育作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實現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
我國是如何將教育作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實現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的?在教育扶貧上有著哪些成功的實踐與經驗做法?未來又將如何鞏固和保障困難學生的學習條件?4月7日,科技日報記者走訪了相關學校與教育界人士。
教育能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經’等一系列重要論述指引了教育扶貧工作的有序開展。” 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巫建華說,尤其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和學校等高度重視教育扶貧工作,自覺把教育扶貧貫穿到脫貧攻堅戰的全過程。
記者了解到,2019年以來,我國累計有514.05萬建檔立卡貧困學生接受高等教育,數以百萬計的貧困家庭有了第一代大學生。
截至2020年底,義務教育階段1.45億學生中,輟學學生由台賬建立之初的60多萬人降至682人,其中20多萬貧困建檔立卡輟學學生實現動態清零。
相關專家認為,過去由於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貧困地區長期處於貧困狀態,使作為解決貧困問題的手段與工具——教育,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沒有發揮出其特殊的作用。
“教育扶貧既可以保障貧困戶學生有學可上,也可以幫助貧困學生及其家庭樹立自信,學有所樂、學有所成。”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劉金存說,培養一名大學生或者有一技之長的職教學生,就是幫助一個家庭脫貧,就是為提升地方民眾素質打下堅實基礎,就是幫助當地實現長久脫貧。因此,教育扶貧意義重大。
記者了解到,近20年來,黨和政府突出問題導向,在加大貧困地區教育投入與教育支持服務的基礎上,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區別不同情況”,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實施精准教育扶貧,著力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的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真正讓教育發揮出了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作用。
多措並舉推進教育助貧脫貧
經過8年努力,到2020年底,中國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創造了中國減貧史乃至世界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在創造這個奇跡時教育扶貧是如何發揮重要作用的呢?
“多年來,我們堅持實施招生傾斜。”劉金存說,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主動加強與西部地區、貧困地區教育行政部門的溝通聯系,借助高職擴招等有利機遇,不斷加大在西部地區、貧困地區的招生計劃投放力度,開展對口招生和學生聯合培養等工作。
近3年來,該校共錄取江蘇援助省份貴州、青海、雲南、遼寧、新疆、西藏考生1257人。其中,對青海、甘肅等省考生減免3年學費。
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作為一所以涉農專業為特色的綜合型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則以服務“三農”為辦學初心,以精准扶貧工作為目標,進一步凝練“科技支農”的方向與力量,引導推動各學院“將課堂移至村口,將師生扎入田頭、將成果送進農戶、將論文寫在大地”,全力以赴助力“鄉村振興”。
值得一提的是,該校還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以資助為抓手,以育人為導向”的工作理念,以“應助盡助”“精准資助”為目標,把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完善“獎、助、貸、勤、免、補”六位一體資助政策體系,積極構建資助育人長效機制,資助覆蓋面達到54.2%。
“我們依托學校全國高素質農民培育基地、國家青年農場主培育基地、省鄉村振興學院等平台,面向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等開展生產、經營管理、創新服務等能力提升培訓。”巫建華說,同時,依托中國現代農業職教集團,推進中西部合作開展對口幫扶和社會培訓服務,為青海海南州、雲南普洱市、陝西榆林市等地培訓農村基層干部、基層農機推廣人員、青年農場主、創業創新農民,培養了一批脫貧攻堅的“領頭雁”,帶動脫貧致富農戶近千戶。
文章推荐: